《懸賞》(港版名叫《懸紅》)在內地的待遇比香港冷清多了,主要原因在于近幾年港產喜劇片在觀眾心中樹立的地位漸漸下滑,多形成了有票房無口碑的尷尬局面,因此這樣一部片名文藝而晦澀的喜劇電影本身已形成了一種吸引的隔阻,加上導演馮志強不是人所周知的重磅導演,由今來看想要力挽狂瀾已是艱難之事。而在香港,《懸賞》卻是屢被熱捧的一部奇片,主要原因,在于電影還未上映就被評選進入了“當代香港15部經典電影”名單,由此可見,內地觀眾圖的是娛樂,而香港觀眾找的是情懷,當意義大于形式的時候,《懸賞》就變成了一只不具普適性的本土困獸。
對于香港觀眾來說,《懸賞》的興奮點有兩個,一是久別熒幕的萬梓良的回歸,二是“無厘頭喜劇精髓”的傳承和延續,盡管萬梓良是以友情客串的身份被映在片頭字幕,但實際戲份絕對不少,對看慣港片和港劇的觀眾來說,萬梓良是陪伴多少人走過春秋冬夏的時代演員,雖然在片中帶有神經質的父親這一角色并沒有多少演技的發揮,但有的演員只要往那一站那種時代的感覺就回來了,另外一個讓人驚喜的彩蛋是片末許冠文的亮相,他飾演一個國際懸賞高手,另外導演安排他的加戲仿佛也在不斷提醒,這是一部具有純正血統的港式喜劇電影,讓我想起了《豪門夜宴》里許冠文和周星馳罵罵咧咧地爭搶雞屁股的情節,惡搞和敬重,讓許老爺仿佛成為了考量港產喜劇純度的殿堂級符號了。然而不是很純正的內地港產影迷,很難對其中的梗保持絕佳的興奮感,而事實上杜汶澤和薛凱琪在內地的號召力也并不是很強大。
雖然電影劇本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創新意義,不像王晶、劉鎮偉等人不斷翻炒自己的過去,但在內地上映時,依然要將導演馮志強冠上“周星馳御用編劇”的名號借以拉近電影與內地觀眾的距離,其實這樣以來,會容易造成觀眾在潛意識之中與周星馳電影形成類比,而事實上,電影除了延續了傳統香港喜劇電影那種抖機靈的技巧和模式之外,講的還是關于金錢和人情的本土故事,當然也可以將《懸賞》看做是喜劇版的《奪命金》,只不過結尾道出了比較光明的主題,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像杜琪峰,可以將一部純港片在傳達的意義和命題上“去香港化”,所以內地觀眾很難理解電影中的懸賞究竟要傳達什么現實意義。
若說電影真要找到和周星馳電影很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將三個主角都放在了最為底層之上,懸賞獵人,被遺棄的女兒,以及神經叨叨的老爸,在這三個角色身上我們無處不能看到他們在周圍所具有的存在感,然而以賞金為故事穿針引線,并實現了突破自私、悟透人情也算沒有暴露導演手執導筒技術含量的不足,道具還是很好地起到了以物喻理的作用,一些橋段上,港產電影無劇情限制、無精密計算的意識流也回來了,如郎清和椰子佬打牌脫衣那段,處處都在考驗著觀眾的反應和期待。
然而劇情銜接的邏輯混亂以及剪輯混亂,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弊病,或者說,這部電影毫無劇情可言,插科打諢,嬉笑怒罵被零散的切割,很多地方都是停一停,發生一段無關緊要的故事之后趕著劇情前行直至結束,這種跳躍式的思維其實讓電影節奏并沒有出現太大跌宕起伏,整體感覺很平,另外勇斗甘蔗幫那場戲更是莫名其妙,我不知道導演選擇如此做法,到底是還是學星爺還是要擺脫星爺光環投影的庇蔭。
不過《懸賞》還是要比很多華語電影稍好,至少它并沒有像很多電影才上映就刻意醒目地標注上威尼斯的黒底白獅子一般,將諸如”經典港片“之冕拿出來得瑟。
電影《神奇》影評《太行山上》觀后感:人性的光芒《浮城大亨》影評:漁家小子到大亨的奮斗史《寶貝計劃》影評:成龍的計劃《甲午大海戰》影評:一部教學幻燈片《老男人歷險記》影評:微影見大義《蝙蝠俠》觀后感《國王的演講》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