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的運用是導演拍攝影片的點睛之筆,合理而成功的設置不僅可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導演表達意圖和目的的重要方式,影片《喜馬拉雅》主要講述了在尼泊爾西北方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傳統風俗的故事,而導演通過對鹽巴、牦牛、搖鏡筒等道具的運用對強化影片的故事內容,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具有積極作用。
導演選用這些道具都是賦予它們象征意義的,鹽巴象征著生存方式與環(huán)境,牦牛象征著人物性格,而搖鏡筒則象征著宗教信仰,在這些道具身上都透露出一股生命的張力,更好的詮釋了影片的主題。
鹽巴象征著影片中土著居民的生存方式與環(huán)境,鹽巴的本質特征是咸又白的,它是當地的特產,也是用來交換過冬糧食的主要交換品。影片《喜馬拉雅》中大篇幅的情節(jié)是描寫土著居民運鹽的過程,而整部影片也是圍繞著鹽來展開的。白色的鹽巴象征著人們運鹽路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雪山連綿,冰封環(huán)繞。這就凸顯了人們生存的艱辛而又不得不為生存去面對雪山高原的惡劣環(huán)境。鹽巴的味道是咸的,代表運鹽的路途多災多難,在影片中過絕壁獨橋這一情節(jié)將其完美的展現。他向觀眾闡釋土著人們必定會嘗盡生存的苦痛,鹽味人生。導演有機的將鹽巴與影片中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讓觀眾形象的感受到這種生存方式與環(huán)境,也讓觀眾體會到在這種方式和環(huán)境的壓迫下,土著居民必定有一股生命的張力,為刻畫人物性格奠定了基礎。
典型的環(huán)境影響典型的人物性格塑造。鹽巴蘊含了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則牦牛就凸顯了影片中典型的人物性格塑造。牦牛被稱為牦牛之舟,本身就具有耐寒、耐渴的特性,并且不知勞累,適應高原的惡劣環(huán)境,而導演正是根據它的這些特性才賦予了它人性化的特征。可以說牦牛是背負著生存方式與環(huán)境的壓迫而運鹽的,這映襯了影片中的土著居民的人格特點。影片中兩個人物凸顯了牦牛的特性,卡馬可以比作一頭年輕的牦牛,心急氣壯,不甘受傳統思想束縛,敢于挑戰(zhàn)雪山的兇險,彰顯了年輕牦牛的勇敢特性。在運鹽道路上,他果斷并不畏艱險的挑戰(zhàn)雪山,而且對一直反對自己的泰樂也進行幫助,這反襯了動物中最本質的同族同類的關懷。也彰顯了卡馬人性的善良與堅強,泰樂可以比作一頭老牦牛,雖然滿腔熱血,但終究力不從心,在運鹽途中倒下的一剎那,正是象征著一頭老牦牛的頑強精神。導演巧妙是使得牦牛與影片中這兩個人物相結合,彰顯他們的性格特點,當然,牦牛不僅僅代表了這些,也是代表著全部落人們的性格,都是一樣為生存抗爭,都是一樣的頑強。導演通過對牦牛的合理處理和設置,展現了影片中人物顯現的生命的張力,為影片的主題升華起著積極作用。
人物性格的形成確立了一個傳統風俗和宗教信仰,然后這些傳統風俗餓宗教信仰又反過來影響著人物的性格,搖鏡筒就是這樣的。影片中反復的強調神靈的作用,聽從上天的安排,信仰的喇嘛教。搖鏡筒象征著人世的輪回,使得死人來世少受苦,影片中泰樂死時,他的兒子為他拿起搖鏡筒,象征了特定環(huán)境下特定人物性格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導演設置的這一情節(jié)也映襯了兒子對父親的愛,展現了人性的真善美。
一片片雪山連綿的高原,一個個性格如牦牛的人們,把生命的張力體現的淋漓盡致,啟示我們生存的艱難,培養(yǎng)我們堅強的性格,再加上合理的道具的運用,使得影片主題更具透射力度,指導我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超凡蜘蛛俠2》影評:優(yōu)柔寡斷少年的成長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倭寇的蹤跡》影評:武林中人徐浩峰的一個實驗電影《環(huán)太平洋》的影評《曼谷殺手2008》影評:愛情劇情 平淡如水《點球成金》影評:逆向勵志《狄仁杰之神都龍王》觀后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