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電影終章,周迅扮演的顧曉夢在密碼里留下一句傷感的遺言,“我不怕死,怕的是愛我者不知我為何而死。”這句話不僅沒有將諜戰人員的內心世界消解至庸俗,反使得之前習慣性刻板凸出的犧牲精神多了一層人性的注腳。如今在《聽風者》里,這句話又無聲地出現了,只是對象變成了在火爐邊默默發呆焚字的郭興中。而亦這可算作是《無間道》復興起勢十年后,麥莊竭力將自身所能投入內地市場中的一種坦誠表白。
相比起《看風》和《捕風》,《聽風》算是麥家小說《暗算》中最傳奇,也最意味深長的一部。對于這群“靠耳朵打江山”的特殊戰士,小說最大限度地渲染了他們,特別是主角瞎子阿炳在聽覺上令人難以置信的特長。對細小聲音捕捉的精準,對不同音頻音色微弱差異的辨析,以娛樂角度論,文字事無巨細地描寫701這個機構神秘、復雜的工作狀態后,無論這個特殊技能被寫得多么地“奇幻”,都能讓讀者接受到某種“真實”感。且因結果是如此神奇,讓人向往其間,也沖淡了密碼戰中枯燥的一面。而對于影視這門視聽藝術來說,他人無法親身體會的聽風過程,正好在直觀表現平臺上有了大展手腳之地。于是才會有了《聽風者》20分鐘處,何兵清早出門同701人員玩的那場跟蹤與反跟蹤的游戲。喧鬧集市上每個角落被放大的聲音,標示著位置與方向的改變,標示著以各自軌跡移動的路人。將這些信息盡收耳底后迅速作出判斷的何兵,才能輕松以殘障之軀甩掉4、5個健康的人。
原著故事本身并不適合直接拍,戲劇性高潮“找到敵臺”對于觀眾來說只是一瞬,這其間瑣碎的鋪墊要有一番調整才能整體化。電視劇版的《暗算》強化的是阿炳對周圍的試探與敵意慢慢妥協這條線,以及有關“國家利益”主題中體制與個人的關系。《聽風者》作為電影,篇幅限制更大,于是幾乎刪除了所有不相關背景,乃至于另起爐灶編情節,更顯著更單純去突出的是:感情。
說到底,無論我們如何去以類型片的標準看待《聽風者》,背景中蘊含著的主旋律情懷,是不能也沒有必要去回避的,這畢竟是在信仰與信念中堅持的廝殺。但角色設定中的那個反差卻也不能輕易抹去,不然則戲劇性則蕩然無存。何兵原本是個混跡于上海灘小痞子,靠著點手藝混飯吃。張學寧召其進入701算是威逼利誘都用上,要讓他成長為一名全心全意的共產主義戰士,需要不短的時間。所以何兵的主動性,自然是來自于對一個特殊對象的移情。就這點而言,明星化的主角陣容,是搭得頗為漂亮的。
周迅以她特有的語調與表情,穩穩帶起了整部電影的節奏。張學寧換了很多套衣服,以各種方式笑,卻幾乎沒有一次表露出自己真心所想。在不平常的事情前,在不尋常的人面前,這個優秀女子留下了她能留下的最好一面。即便是梁朝偉,也無法從她飄忽的口氣里定下來什么。無論他怎么努力,有些事注定和他無緣。這種無差別的傷感,不獨屬于這個時代。在電影最后“鋤奸”與“出殯”交叉剪輯的華彩段落中,《聽風者》又一次使用了歌劇《諾瑪》中的《圣潔女神》(castadiva)作為貫穿配樂。這個以在愛情中進退兩難為主題的詠嘆調,被大量電影選用。大概是因為其中那包含著的傷感悲愴,聲聲鳴泣,可以超越一切語言,一切形式,一切無言與隔閡。在編導刻意模糊和隔閡了這場爭斗雙方的真正矛盾后,讓塵歸塵,土歸土。
而對很多人而言,這部電影另一個價值,是讓梁朝偉有機會重新回歸到十三點的狀態里,哪怕只有那么一小會。
《特工爭風》觀后感:屌絲女王真愛歷險記電影《激戰》觀后感電影《死寂》觀后感《追愛大布局》觀后感(一)《刀客家族的女人》劇評《火山對對碰》影評:一切盡在掌控之外《北京遇上西雅圖》影評:小三節操著純愛《生化危機4》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