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匠》影評:被遺忘的時光
什么叫舒服?當敬大爺精心的用幾十年的手藝,把老主顧的面上的絨毛和胡須刮的干干凈凈,把頭發剪的一絲不茍,用溫水洗凈了,熱毛巾一蓋,再捶打捶打,誰都忍不住露出滿臉的順暢——這就是舒服。
敬大爺是住在北京鼓樓下老巷子里的老居民了,生于民國2年,一輩子學過不少東西,但是后來開始了理發,這一理就是幾十年,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然后一直到現在。九十多歲的人生伺候過不少人,上至王公貴族、軍閥富商,下至街坊鄰居、平民百姓,在他眼里一視同仁都是客。
但是,時間一點點流逝,雖然敬大爺的身子依然硬朗,手藝依然高超,但是他的那些老主顧,都一一離開了人世,在這個世界上,越來越感覺到孤獨和凄涼。古舊的小四合院,古舊的時鐘,古舊的剃頭刀和一個衰老的理發匠。古老的城市正在急速的邁進現代化,那些悠久的傳統日漸面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剃頭、爆肚等等,這些悠久的傳統手藝,慢慢在現代社會里失去傳承;老北京人樸素淡然的價值觀,也在現代的都市的拜金欲里一點點消亡;老北京的老街老房子也逐漸被新鮮光亮的摩天大廈所取代……敬大爺的老朋友、老顧客們越來越少,每天的時間越來越多,身份證換二代的了,那個陪伴了一生的座鐘也先于主人被時間侵蝕了,但是,敬大爺依然還硬朗的活著。每一晚,他獨自睡去,清早再獨自醒來,然后深深嘆口氣:日子還長著呢。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拍攝,敬大爺本人在電影中出演了自己,電影展現的,就是敬大爺平時的工作和生活。電影的導演是蒙古大漢哈斯朝魯,這個塞外的豪放的蒙古導演,通過一部叫做《敬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的紀錄片知道了北京城里的這位老匠人的故事后,感動異常,遂決定將其拍成電影。雖然以學院的眼光來看,這樣一部小制作的類似紀錄片的劇情片顯得十分淺顯和粗糙,但是卻難以掩蓋這種平凡之下的真實和平常里的樸素之美。實為洗凈鉛華,四兩撥千斤了。
消逝的傳統。如同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一樣,《剃頭匠》也明顯采用了同樣的東方式的表意方式來傳達這種東方古老傳統難以融入現代文明而一點點消融瓦解,里面的無奈、感傷、凄涼都融化在了淡漠的暮色里,蒼茫而失落。
核心是一種倫理道德和認知的變遷。敬大爺曾經服侍的人,都是京城的顯貴,傅作義、梅蘭芳還有那個讓他去家里打牌的軍閥,幾十年的傳統手藝,練的爐火純青,可是現代的年輕人,都享受不來了。現代人以“錢”為核心,而敬大爺為代表的這一代老人們,則以“德藝”為核心。敬大爺理發,永遠都只收5塊錢,不多不少,即使趙大爺的兒子把幾張一百塊遞給他,敬大爺也不收——雙方對價值的認同不一樣。同樣的表現在爆肚店老板的孫子給敬大爺畫畫上,追求藝術和精神的年輕人,口里提到的卻總是錢,他無法理解敬大爺對傳統工藝的愛并不是用錢可以衡量的——盡管這個年輕人是個藝術家。敬大爺吃慣了的爆肚,在老板死后,不僅連傳下來的位子被年輕人占去了,口味也不對了。敬大爺抱著自己的古董時鐘去修理,卻在一個掛滿石英鐘和電子鐘的店里被婉拒了。而敬大爺居住了一輩子的房子,也即將被拆遷。這樣的對比還有很多,它們共同指出了一點:敬大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這個現代社會里難以找到一塊安息之地,現代文明——那些光亮整潔的高樓,已經把這些傳統老舊的院落和文化擠壓到了邊緣的邊緣,甚至完全吞噬干凈。
敬大爺的時鐘永遠慢了5分鐘,伴隨著全片時鐘走動流逝的背景聲音,時刻提醒著我們時間的流逝和死亡的迫近,以及無可挽回的消失。雖然敬大爺的日歷上,一個又一個熟悉的老朋友的名字被劃掉了,敬大爺的日子越來越空了,每一天越來越漫長了,最后,時鐘也熬不過先敬大爺一步停止了。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矛盾:時間到底是慢還是快?其實,越來越長的白晝,更加凸顯出時間流逝的無奈和消逝的必然。雖然敬大爺還是每天騎著三輪車出門去給老主顧們理發,下午打打麻將,但是不變的是,年輕人的世界離老人們越來越遠,老人們的社會越來越小了……
電視是另一個推動情節發展的有力工具,電視里播放的泳裝模特走臺、頤和園古老建筑的魅力、外國電影、葬禮等無不是對敬大爺生活的一個反照。
隱晦的歷史與滄桑的人生。年輕的畫家對敬大爺說:“這張面孔,內容太豐富了。”怎么個豐富法,電影沒有直接說,但是,通過只言片語的敘述和觀眾本身對于歷史的理解去揣摩,我們就會發現敬大爺身后不同尋常的人生。
敬大爺已經九十多了,從民國剛剛建立一直活到現在。二十四歲當上掌柜的,前后有兩個老婆,給傅作義、梅蘭芳、譚鑫培等名流權貴們服務過,然后建國之后的情況卻基本沒有提。溫和平淡的談吐間,我們只需想想這個經歷了整個20世紀中國風雨歷程的老人會有怎樣的人生都足以讓人驚訝,電影讓北伐、抗日、內戰、解放、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等人生大的經歷幾乎全部缺席,反而以一些瑣碎的小事去填補敬大爺的過去,這樣并不僅僅是一個真實和政治性的需要,更多是從藝術上讓人物抽離出了這個歷史的具體背景,而只取其中的滄桑來反襯敬大爺的人生修為和道德情操。
電影中,當敬大爺想要像殯儀館要求的那樣,用500字來敘述自己的一生時,那個綿長的長鏡頭是如此的深入人心,500字也許對于一個質樸的老人來說太多了,他波瀾不驚的淡淡的交代了自己曲折的一生,發現字數不夠,又講了一些“驚人的”“瑣碎的”往事。但是,最終又默默的作罷了——似乎過多的強調并沒有意義。
經歷了如此多變遷的敬大爺,卻能夠將所有的不快拋諸腦后,“我很健忘,什么事兒發生后就不記得了”正是這種豁然人生的真實表達,相較于貪圖趙大爺房子的女鄰居,對地板衣柜斤斤計較的趙大爺的兒媳和不孝的兒子,傳統的含蓄沉靜的美再次自然而然的散發了出來。
死亡的哲學。敬大爺和老主顧們,對死亡看的都很開,并不畏懼,所以長壽。死的要求也很簡單:干干凈凈,舒舒服服的走,不給兒女們添加負擔。所以,敬大爺自己準備了遺像和老衣服。影片中,對旁人的死亡表現比較多,那個死在房里好幾天都發臭了的老朋友,是一個很好的對比,和后面老趙死在兒子家,共同對這個普世的死亡觀念形成了深刻的諷刺。普世的死亡觀是什么,如同殯儀館的宣傳里說的一樣,“在本著尊重死者的立場上,有嚴格的流程”。現代人看來,死亡也成了一種可以復制的形式,有了標準,人生的一件大事變得毫無意義,只需要金錢就可以衡量死亡的程序和價值。
敬大爺也有兩次死亡的體驗,一次是在路上騎車的時候,倒在了墻角下,卻沒人扶,直到他自己慢慢醒過來。另外一個是陪伴多年的鐘先自己一步死去了,因此自己睡過了頭,被兒子以為自己死了。但是,敬大爺卻無比的坦然,不怒不悲,無喜無憂。如同那些即將被拆遷但是卻一直沒有被拆遷的老房子一樣,還卑微而堅強的活著,固守著漸漸死去的老北京傳統、老北京手藝和老北京的記憶。
電影遵循了強烈的紀實風格,并且刻意淡化了故事情節,而是以一種散漫的行文結構,以敬大爺的生活碎片串聯起整個影像來。雖然有諸多的“不講究”,但是真實和平淡卻遠遠勝過了繁復精巧的修飾。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極簡和平淡的真實記錄,倒有點類似曾經的新現實主義了。破除了各種講究,以最原本的影像去返璞歸真的記錄表現,以最基本的生活化的表演來打動觀眾。雖然小,雖然單薄,雖然簡單,但是卻真正做到了一種洗練和簡潔的效果。這也是近年來我最欣賞的話語電影之一了。
《雀圣》影評:香港電影老套路,讓人看不到希望《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評:愛是牢籠情是鎖《情謎》影評: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藍精靈2》影評(一)郭明義觀后感《人山人海》影評:刪減版損其精神氣電影《激情年代》影評《一起飛》影評:張娜拉的愛情味水果硬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