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老人院》因為片名的相似度,令人不免會想到《飛越瘋人院》。不可否認張揚的這部電影在某些方面模仿了米洛斯·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也大有借助之前米洛斯這部電影的知名度來提升自己電影醒目度的用心。
老人院和瘋人院一樣,居住的都是一群邊緣人。這群邊緣人相同點都是缺乏自理能力,或是說在世人眼里“有礙于社會”,因而像“垃圾”被一樣被收集到一個“院子”里,在這里接受“照顧”與“管制”。這種老無所依的悲苦狀況在許鞍華的《桃姐》里面已經上演過一遍了,相比于張揚用“快餐式”的剪輯把老人們的種種不堪生活形態快速拼接在一起一晃而過,雖有點“觸目驚心”但并沒有引起人多大不適;許鞍華用的是赤裸裸的長鏡頭,慢慢地搖過那群老人,刻意地把他們“垃圾”一樣的狀態表現出來,真實得讓你不忍細看。
不論是瘋人院或老人院,都有一個堅硬強勢、自我為中心的女性,在瘋人院里是護士長,在老人院里是女院長,她們共同的特點是把這群在“管轄內”的人當成兒童,或是說刻意弱化成兒童。無疑女院長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以護士長為“原型”,有一個鏡頭表達了這種強烈的相似性:老人們圍成一圈,女院長穿著潔白的工作服,坐在這個圈子中心位置,為老人們讀報,這和瘋人院里瘋人們開會時的情境驚人相似。
《飛越瘋人院》里,像是男導演和男演員們的一種合謀,影片把女護士長刻畫成一個惡魔般的對男人進行“閹割”的形象,表達了男人對女人微妙的一種恐懼心理;但在《飛越老人院里》,雖然這個權威/束縛的角色依舊由女性擔任,但這個女性的性別意味明顯弱化了許多,她所代表的,更多是制度和社會對老年人的態度與觀念。
片子的一大主題也就顯現出來了:不論是飛越瘋人院還是飛越老人院,實質上都是飛越兒童院。瘋人院里因為有尼克爾森扮演的麥克墨菲對這種狀況洞若觀火并不斷嘗試帶領“瘋子們”去突破這重重堡壘,而使“飛越”有了理性的帶領;老人院們的老人似乎也覺察到自己被兒童化的窘況,因而尋求突破,或是說“成長”。
可惜的是相比于飛起來的瘋人院,老人院最終還是缺乏飛翔的姿態。不知在哪里見到的評價說《飛越老人院》是中國今年拍得最好的影片,看完后心中大呼上當。如果這算最好,那國產片真的前途渺茫了。這是一部有創意有想法的電影,但其實沒有驚艷,也沒有突破。影片的市場定位是面向老年人,而且通過鼓動兒女們帶家里老人去看片而發展更多的觀眾。定位的清晰,宣傳的巧妙,確實是產業化道路上的一大進步。畢竟為老人量身定做的影片寥寥無幾。但從內容上來看,影片最終還是回歸到倫理親情的道路,加以大幅度的煽情,小幅度的矯情,沒有實質內容上的深入和批判。
從老人們的境遇上來看,大部分都是“兒女不孝順”導致了凄涼的晚景——沒有兒女、和兒女鬧矛盾、兒女不愿贍養只貪圖錢財等。不知這種狀況的真實度有多大,但這不免讓人看了心寒,即便是做兒女的也如此。最終能否起到“喚醒倫理親情、讓兒女多行孝道”的效果也不可知——兒女們都被描畫得這樣黑了,心中豈不惱怒?
老葛與兒子的關系是故事的一大主線。僅僅因為老葛當年在兒子經濟困難時沒有給予幫助,兒子就能記恨父親二十年,而且完全沒為自己當初趕父親走而感到羞愧。兒子這個人物的形象不豐滿,有點做作,除了缺乏良知,還心胸狹隘。從老葛的行動來看,他一直都有試圖恢復父子關系的努力,從兒子的反應來看,都是橫蠻得不可理喻的拒絕。而橫在兩人之間的冰山能得以慢慢消融,和老葛參加比賽不無關系,這好像是對老人的一種告示:當你不像個廢物的時候,你才能獲得兒女的愛。
影片另一重要人物老周得知自己得了膀胱癌之后的兩個愿望:參加比賽、看海,起初看起來浪漫得讓人疑惑,但最終還是給出了解釋:為了讓住在日本的女兒看見自己,為了望望女兒居住的海那邊。
影片講到最后,都是老人們心中那點事兒,而這些事兒多少都有點模式化,從大部分人的境遇來看,都是渴望兒女的親近與社會的重視。也許這就是中國老年片所能有的高度了,也是能被中國觀眾接受的方式了。只是因為看過《飛越瘋人院》和各方導演的追捧之后對這部片的期待太高,心中難免失落。從對老人遭遇與心境這一主題的表現來看,其實大不如《桃姐》。
看過日本的青春電影《擊浪青春》和《搖擺少女》時會想,其實這種片挺好看的,模式也挺容易學的,為啥中國就沒人學著去拍一部?一群少女因為某種原因想要參加某個比賽,然后開始了種種努力,中途會有不少挫折和意外,但最終還是參加了比賽,不是成功了,就是離成功還有一步。如果成功了,那自然功德圓滿,令人稱快;如果功虧一簣,也算是青春的某種挫折和留念,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令人感到奮斗后的滿足。你看這樣的電影多好,勵志又健康,還能實現某種我們已經不會在意的競爭,令人緊張一下,最后一笑了之。
雖然中國沒出現少女版的《搖擺少女》,但《飛越老人院》的出現,還是小小補了一個缺。
《飛越老人院》中老人們的行動也是圍繞著“參加比賽”這回事展開的,為什么要參加比賽、如何參加比賽、最終有沒參加比賽是故事的主線。但關于比賽的細節被修剪掉了,影片很大篇幅都在表現“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和“詼諧有趣”上。也許老人的參賽是缺乏力量感的,他們的訓練過程也不好看,因而影片對老人們為參加比賽所做準備的描述上異常節省,讓人覺得其實他們就沒訓練,臨時換人也能輕易成功。因而,比賽只是一個外殼而不是重點,因為在這里并不能揮灑激情。比賽最終滿分,并不在于訓練的純熟程度或是創意上的新奇,只是因為這是一群老人,也就是“6個人加起來接近五百歲”,創造了一種“心理奇觀”。
老人最終似乎自愿成為一種被獵奇的對象,作為一個“他者”,創造出一道邊緣人的奇觀供人取樂。當然,這種說法有點刻薄,但“比賽”這個外殼實在是不堪一擊。老人是否真正地活出價值也令人生疑。但無論如何,老人們偷走出老人院,駕著破車進入野外世界,確實彰顯了一種美好的生命力。
老金的存在是為了向姜文致敬嗎?
老金活脫脫就是《鬼子來了》里面的老瘋子,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古倫木,《太陽照常升起》里的瘋媽。從身體殘疾、行動不方便、滿口“爬灰的爬灰,養漢的養漢”來看,是《鬼子來了》里面的老瘋子重現。老瘋子被人罵瘋,但其實是《鬼子來了》里面最清醒的人,面對鬼子的威逼利誘,老瘋子“一手一個掐吧”要把鬼子們掐死,是唯一一個清楚鬼子本性因而對他們不抱幻想的人。
老金一開始也是一種瘋癲的狀態,被薄情重利的兒女們傷透了心而變得敏感多疑、臟話百出。他的臟話大部分是針對子女們的,在這里,這群不孝兒女似乎被提到與鬼子相提并論的高度了。汗顏汗顏。老金清楚老周他們的行動,心中也是贊賞的,而且在護士查房時還幫他們掩飾,實際上頭腦十分清醒。當院長和護士們察覺老周他們已經逃走時,老金非常得意且愉快地放飛紙飛機,笑著說“飛了”。
《飛越老人院》還給了一個非常寫意的慢鏡頭,極力營造紙飛機飛往窗外的美感。老金作為一個符號,現實中是一個飽受傷害的老年人形象,而在這一“飛越老人院”的事件中,他作為一個守護神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放飛紙飛機的場面又似乎暗示了他是一個給予了這群老人“飛越”力量的一個存在。
至此,“老瘋子”形象已經兩次在影片中出現了(從我的觀片量來看)。今天有點想法,覺得這個形象的原型應該是《紅樓夢》里面的“焦大”,喝完酒后高聲大嚷辱罵賈家的“不肖子孫”,因而被家奴們“拿馬糞塞了一嘴”,儼然被當成了一個瘋子。但其實他對賈府的情況十分清楚,是面對賈府必將衰落的情況,少有的幾個頭腦清醒的人。
《泰坦尼克號》觀后感(一)電影一座城池觀后感影片《面對巨人》觀后感《音樂之聲》影評:47年現實點醒片中人《第56號教室的奇跡》觀后感1942觀后感《兵臨城下》影評:“兵臨城下”的人性思考《王者之劍》影評:經典重啟 英雄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