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影評
連導演自己都說《青春派》是一次命題作文。劉杰是個認真的好導演,基本上他以超預期的方式完成了這次小考,也宣告了他向商業電影的轉型。
關于影片《青春派》的質量,除了已經在國內有獎項斬獲外,各方評論也都不錯,褒揚居多,出品方信心滿滿,積極舉辦超前觀影來積攢口碑。
必須承認,《青春派》已經非常努力在接地氣了。劉杰用心俯身,希望能以一個少年的視角來講述青春。所以,電影里有了青少年戀愛(也就是所謂早戀)這種再正常不過,卻被主流話語體系排斥和異化的主題,以及懵懂的性意識與不管不顧的恣意,角色沒有假大空的朗誦腔和話劇臉,基本比較自然真實地呈現出了大城市孩子的某種狀態。甚至在一些情感和情緒的處理與表達上,電影做到了體貼與適度,足以讓觀眾感動。這種感染力便源自于導演的真誠,他沒有以成人的姿態去俯視,而是以尊重的態度去表達孩子的狀態,單這份態度,便已經值得夸獎。放下身段,這對于一個60年代生人,一個長期拍攝嚴肅題材的導演來說,何其難得。
技術方面,攝影出身的劉杰同樣交出了上佳答卷,畫面清新明快,音樂也可圈可點,各項指標均在“良”以上。當然,還是要吐槽一句,作為一部講述美好青春,描繪唯美愛情的電影,逆光鏡頭為何如此匱乏?好不容易的一段,還非常不合時宜地放在了成人禮化裝舞會這樣有些生硬做作的場合中。
盡管比較起其他國產青春電影,《青春派》已算是做得不錯,但是商業化的定位和導演本人情感局限,成品距離佳作依然有距離。這種距離,并非導演或者技術的限制,而是那張由于年齡限制而無法跨越和理解的情感,那是一種對細節描摹的缺乏,對群體話語的貼合。這種差距,是一種幾乎無法去彌補的代際鴻溝。
比如九把刀的《那些年》,或者滕華濤的《失戀33天》,一定或多或少有作者的真實情感植入其中,有共通的情緒能引發觀眾共鳴。而一部概念先行的主題電影,卻最容易脫離土壤,變得輕浮和想當然。還好,《青春派》仍然算是扎實,沒有夸夸其談也沒有忘乎所以。感染力是有的,只是細節與感情的缺乏,讓這種感染的力量仍嫌不夠,至少沒有讓人念念不忘,再三回味,更缺乏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符號與情緒,這種遠離,是因為作者經歷的缺乏和情感的偏位,他無法感同身受,只能用心描摹,因此最后出來的成品,工整別致、像模像樣,卻也難免淺白,流于概念和形式。
可以看到,電影的宣傳推廣真正做到了九十分,在基本沒有大牌明星參與的情況下,企宣努力尋找影片的話題點,在電影節拿獎,辦提前場攢口碑,在《天天向上》等高收視節目中站臺,為影片積累了不少人氣。
但是,對影片的定位,仍然能看出片方與宣傳方的掙扎與糾結,比如《青春派》這個片名,以及角色半裸遮掩的主打海報,都讓人以為這是一部《美國派》或者《夢精記》式的青春性喜劇??蓪嶋H看過電影,才發現完全是發行虛晃一槍。片中為數不多的涉及青少年性心理情節,比起現實中男生們葷素不忌的重口味,隱晦稀少到了簡直保守的程度,通篇下來,仍然是一部圍繞高考與青春愛情,滿滿正能量的校園“主旋律”,電影在煽情與喜劇之間拉扯,最后回歸的卻還是成長。甚至,為顯嚴肅正派,電影也不免俗套地加入了類似“宏志生”的角色和情節,加入對“拼爹”這樣當下現實的嘲諷與批評,仿佛電影非如此不能升華,一下掉入了那些傳統主流青春電影的窠臼,卻又淺嘗輒止,不去深談。
電影最后,一組快速剪輯加抒情旁白的段落,讓鋪墊的情緒逐漸積攢,釋放的出口卻由片頭的愛情轉向了被誤解的嚴師,讓人滿滿的感動無處釋放,瞬間一泄而空,這樣的尷尬,大抵也反映了電影糾結不清的本質。
總的來說,《青春派》敘事通順自然,角色形象鮮明,情感真實豐富,部分段落的情緒也足夠到位與動人,但是代際的差異難以磨合,先天性地缺乏代入感,在情感上仍有缺乏,難以喚起更多共鳴。劉杰好像造出了一個功課良好、聽話懂事的優等生,卻永遠不是讓同學們念念不忘的“沈佳宜”。
《單身男女》影評《殺生》影評:沒有拍成功的好電影《搜索》影評:談葉藍秋的“新聞價值”《第101次求婚》觀后感《復仇者聯盟》影評:笑點十足 3D視效超《變3》《鋼鐵俠3》影評:中國特供版之殤《惡人》觀后感《上海龍鳳》觀后感: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