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報道說,馬偉豪因為片酬相差五萬元所以談不攏,錯過了執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機會!其實較早之前,也有報道說,王海峰的星皓公司,既找過九把刀當導演拍了三分一部《愛到底》,后來,九把刀提議他們投資《那些年》,結果也因為信心不足而放棄,名符其實的“走寶”。大家或許疑問,如果真的由偉豪執導,又或者由王海峰投資,《那些年》會否同樣締造現時的奇跡?
顯而易見,有經驗的電影人都會判斷,不可能!
電影生意就是那么奇妙的一回事,不同的因素,會綜合成不同的結果。馬偉豪很有才華,當年,他執導的《百分百感覺》系列,就一舉擊中當時年輕人的時髦心態,取得成功,也造就了馬偉豪成為最具商業眼光的導演。今天回頭看當時的制勝之道,就是取得觀眾共鳴,用行話,就是作品“接地氣”———接香港市場的地氣!
九把刀親自掌舵,執導他自己的成名作,對他來說,并非只想拍一部電影那么簡單,他要做的,是圓自己的夢,所以縱使技巧不足,卻用真心搭救,這份真心,正是臺灣本土觀眾最欣賞的地方。按剛才的說話,九把刀這部《那些年》,完全接地氣!所以,就算馬偉豪有本事回到他創作的巔峰狀態,也未必會像九把刀一樣付出真心,充其量只當成另一部“百分百感覺”。態度不同,出發點不一樣,觀眾接收的電波也就不一樣。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監制是柴智屏,以有眼光和市場觸覺見稱臺灣影視界,她一早就把九把刀和他的作品捆綁死,其他人又怎可能有她的魄力和遠見?
《那些年》在香港的賣座奇跡,肯定是值得行家研究的課題!這部片會否在內地公映?到時會否也像在香港同樣成功,我們拭目以待!
電影《天使愛美麗》觀后感《萬箭穿心》影評:有點《香魂女》的影子《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后感(一)《無人區》電影觀后感《鋼鐵蒼穹》影評:科幻外皮下的黑色幽默《黑鏡》影評:黑鏡子——科技鏡像下的人性《搜索》影評:錯在女人?《賽德克·巴萊》影評:恢弘氣勢打造戰爭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