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影評:不明覺厲的翻轉與解構
文/司馬平邦
剛剛得知,今天《控制》在五部西片的強烈圍剿下,依然獲得了17%的排片量。其實還是挺希望這部有誠意、新意和膽識的國產電影可以在西片中突圍吧。至少可以證明,面對好萊塢,還是有華語電影可以挺住的。
我想,在百度百科上,《控制》的故事應該是這樣介紹的: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之城,保險公司職員馬克(吳彥祖飾)為了替母親繳上昂貴的高級養老院費用,不惜替公司做偽證,卻遭神秘人的要挾,被迫去銀行盜取巨款,而銀行經理竟是馬克的初戀情人潔希(姚晨飾),得到那筆錢后兩人舊情復燃,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神秘人的“控制”,于是在神秘人和被騙社團老大豪哥(任達華飾)和老二魔鬼(戴立忍飾)的雙重壓迫之下,馬克被逼到生死邊緣……云云。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庸俗而簡單的黑幫犯罪故事――如果在好萊塢1970年代和香港電影的1990年代,這樣一個直線行走著的故事脈落,配合上肌肉、鮮血以及美女大胸和美腿,便足以制造為令人血脈賁張的商業電影。
所以,這時候如果能厘清導演畢國智對這個簡單的故事的再創作,就變得極為可貴――因為,如果把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再創作為另一個極其不簡單的東東,它就意味著,當代的電影導演們亦可以隨便抽取從前任何一例經典故事,進行同樣的不簡單的再創作,達到如眼下的《控制》這樣的出人意表的爆炸性懾人效果。
首先,畢國智以《盜夢空間》式的結構方式,對之前那個“簡單的故事”進行了邏輯翻轉的處理,電影名為“控制”,卻又不止步于故事中的每個人擁有單向的控制或者被控制的關系,而是在故事行進到最后時,找到一個完美的結點,再讓故事中那些控制和被控制的角色,重新具有了被控制和控制的雙重性格,即,他們既是被控制之人,也是控制人之人,他們既是控制人的人,最終卻一定要成為被控制之人。
保險公司小職員吳彥祖最先出場,之后牽出黑幫老二戴立忍,之后再牽出黑幫老大任達華,常規邏輯一定是這3個人物依次按“被控制”規則聯系一起,但導演最后卻大膽地玩了一個巨大的不可思議的翻轉,最后,黑幫老大成了這控制鏈條上最小的卒子,趾高氣揚的黑幫老二,雖然人稱“魔鬼”,最后被證明不過是吳彥祖手里的一只小怪物。
當然,像解數學題一樣對電影進行解析,不可能替代解讀這部電影的真正魅力所在,但為不做劇透計,我決定對此翻轉手段的解讀就至此為止,余下部分,希望有興趣搞清楚的觀眾能到電影院去提高一下智商。這樣的機會實在難得。
其次,導演畢國智為完成人物關系的控制到被控制的成功翻轉,他終于找到了一個更為絕紗的處理辦法,解構,即他幾乎讓故事里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身份,利用電影蒙太奇的時間差,讓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情節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關于這一點,其實,姜文早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就曾做過奢侈、夸張的使用,但那樣做的結果是,絕大數中國觀眾即使看兩遍三遍也一樣如墜云里霧里,這就不如畢國智,他首先把故事里的角色只集中圍繞在吳彥祖、戴立忍、任達華這3個基點上,周邊角色的多重身份是分別隨著這3個基點的身份轉換而轉換的,出就不會再犯《太陽照常升起》的那種雜亂無章的體驗錯誤,可以既讓觀眾覺得手段新鮮,又能讓他在片刻的糾結和沉思之后,豁然開朗。
用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個網絡詞語概括之,這就叫“不明覺厲”。
風之谷觀后感電影《勇敢傳說》觀后感《單身男女》影評《殺生》影評:沒有拍成功的好電影《搜索》影評:談葉藍秋的“新聞價值”《第101次求婚》觀后感《復仇者聯盟》影評:笑點十足 3D視效超《變3》《鋼鐵俠3》影評:中國特供版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