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影評:華語電影,在成長
我們總期望,一部片子是搞笑的,或催淚的,或氣勢恢宏,或精彩絕妙……如若非到極致,總難評為好片。可是對于歷史或者災難片,華語電影經歷了一些為催淚而催淚,為太平而粉飾,為恢弘而華麗之后,我認為在《一九四二》中逐漸退回歷史的本源,一種樸實,無奈。《一九四二》,不再是想象當中的殺傷搶掠,奸淫坑騙,而是災難面前,人們的無奈和無奈中的救贖。
一、歷史冰冷的數字背后,有鮮活的人,活著,死去。
饑餓,幾升小米能吃幾天;死亡,300萬還是幾千人;老婆,留著照顧孩子還是賣了換糧食?對于坐在電腦前面大肆吐槽的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沒有生死存亡之急迫,沒有滅絕人寰之慘烈,沒有“”死了不用受罪“的為之奈何……我們無法體會漫長的黑色的悲傷的逃亡路上尋找生存希望的無奈與幸福。
二、人們總是因不了解而誤會、批判,因懂得而寬恕。
很多黑暗,如果僅僅看結果,都值得唾棄;但是知其然時,你會發現很多東西并非一個人兩個人的主觀選擇,譬如瞎鹿賣女兒,為了救老母,殘忍,卻也孝順;花枝讓栓子娶她,看似不守婦道,卻只是一個母親想讓自己的孩子活下來;蔣介石面對河南幾百萬死人的數據,悠悠的說,他還是懷念北伐的時候,可以與人民站在一起……很多選擇,人們都是被迫的,某些時候,人們只能在最壞的各種選擇中,選一條相對沒那么壞的路。
三、電影中沒有某黨的影子時,少了假大空,多了些客觀而公正。
電影對國民黨及蔣氏政府的評價是相對客觀的,有對蔣鼎文軍腐敗無人性的批判,有對國民黨40萬大軍不敵日軍幾萬人的嘲諷,也有諸多無奈:災難面前,政府無暇顧及,只能丟包袱,所以蔣鼎文軍撤出河南;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向地方財團伸手要錢,有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渴望卻越走越遠的無奈……馮導在用一種包容的視角,沖破我們一貫對國黨批判的態度甚至報以理解和同情。
政治可以是有傾向性的,但歷史的東西,希望講故事的人可以講的原汁原味,或者在感情色彩之外,更多的留著一段歷史最根本最真實的樣子。
四、有的影片不僅可以消遣,也可以讓人更加關注歷史,發現災難和選擇面前,人性中最本真的需求,甚至錯誤路上的救贖。
很多人批評馮小剛用電視劇的方式在拍電影,我非專業人士不懂這個,但《一九四二》的鋪墊充分但不漫長,讓人不知不覺進入一段歷史,這是目前電影中可貴的,不造作,不刻意,沒有太多硬傷和表演的痕跡。其中各位戲骨的表演自是可圈可點,李雪健從心到唇涌動的情感,陳道明延續著一代領袖的霸氣,蔣中正一角多少還透著點兒驚艷,張國立徐帆等人的人戲難分……
更多的批評不想說,更多的贊揚也不想說,《一九四二》沒有吃不下飯的惡心橋段,沒有甩淚的悲戚,也沒有太多高科技在造勢,只是告訴你一段歷史。
每看這類片子,從過去的甩淚,到無淚卻沉重,到如今的淡定思索與反省,觀眾已與導演一樣,拋開個人情感,客觀滴看待和審視一段歷史而已。
看完電影打不到車回家,在馬路上等待時,雨正洋洋灑灑的飄過有燈的地方,雨絲柔柔的在即將沉睡的夜里,像朵盛開的蓮。生活是如此美好,安逸,讓我們靜靜享受吧!付出與得到、被愛與被傷,又算的了什么呢!感謝國泰民安,沒有災難,我們還有機會付出,有自由去愛,哪怕受傷!
《斗士》影評《鋼的琴》影評:昔日光榮的“烏托邦”《創可貼》觀后感《魔屋》影評: 成功地還原并創新了《殺人不分左右》的結局《偷天情緣》觀后感:以我微小的人生觀看生活《浮城大亨》影評:人生永遠比電影更狗血電影《洛克王國3》觀后感失戀三十三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