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極其忙碌的深秋下午,黃昏降臨時,看完了《追愛》。到最后的十幾分鐘,我的眼里噙著淚水。不是說這部電影有多出色,這部據說改編自導演劉怡明家族真實故事的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我,當然是因為感同身受。劉怡明與邱剛健編劇的《追愛》,這片名太容易令觀眾誤會,既不是小清新文藝片,也不是灑狗血鬧劇,而是介乎與紀實與虛構之間的同人電影,其他兩個片名更能概括劇情:《長城外面是故鄉》、《幫我找到張秀倩》。
臺灣美女漫畫家楊純純(應采兒飾)一直標榜“很純情不敢專情”,直到跨入剩女行列,失意之時父親又突遭變故,留下一張神秘的舊照片,指引著她必須揭開父親楊國斌(勾峰飾)婚姻的謎底;大陸青年才俊方明迪(佟大為飾)因痛恨“不專情”,明碼標價成立隱私調查公司,屬于鉆石級別大男孩,卻陰差陽錯地卷入了楊純純的解密計劃中;于是,一個抽象思維的野蠻俏臺妹雇傭了一個理性思維的國產純情007,兩人踏上了翻山越嶺、跨海登城、妙趣橫生、一波三折的追愛之旅。
發生在當下兩個年輕人之間的故事,是為了襯托六十年前的終極分離。1949,大江大海,有些年輕人去了臺灣,再也沒機會和留在大陸的愛人相愛。我的祖父也是如此,他的大哥、三弟都去了臺灣。當祖父終于回到故鄉時,祖母早在1950年代末期離開人間,1991年的相聚之后,我和父親再也沒有見過祖父,他和很多老兵一樣,身體不好,最終在臺灣辭世。這遠遠不如《追愛》中的幸運,即便不能認,至少還能見。
我在大約九歲時,知道了家族的一些真相,以后每每看到有關臺灣、老兵的文字和影像,都比較容易的沉迷進去。《追愛》前半段還是有些小瘋狂喜劇,應采兒和佟大為沒心沒肺的相互折騰著,荷爾蒙過剩的公路片,前半短的重心時常飄忽。在尋根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隨波追流的自我。到后半段,歷史的欠賬浮出海面。人為的阻隔,造成了同在明月下,相愛、相望卻又難相見、相認。因為太過久遠的分離,相見也是暗啞以對,生生誤會到死,只有不舍的女兒,再次找到了父親的戀人,才能夠拼湊出事實與真相。在歷史的門縫里尋找真相,也很難,一不留神就再也沒有了,或者變形、被虛構、甚至捏造、構陷。《追愛》是如此,太平輪是如此,《巨流河》是如此,《1949大江大海》也是如此。大歷史往往是以傷害無數具體的個人為代價的,偉人揮揮手說從此往前看,也未必能挽回絕大多數人的際遇。大人物可以下一盤盤很大的棋,小人物的命運卻往往連過河的卒子都算不上,動輒被歷史拋擲到某個角落,成為大時代的微塵組成的小小注腳。
長城外面是故鄉,少年不知所以就上了船,少女堅定不移等下去,然而信息的溝通卻是如此之難,令人不禁悵惘,喟嘆個人如同微塵在舞臺上,不知什么方向的風就能把你吹走。看白先勇、龍應臺、席慕容、賴聲川等等人的文字與影像,沒有人能夠戰勝時間,大家只能在歷史的門縫里偷得一二春光,乍泄時,應珍惜,和平年代也是如此。和平年代也不能給個人更多的選擇,錯過了可能也是永遠的錯過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月曾經照古人,星空下同望星空最好。
《永不妥協》觀后感(一)《圣誕玫瑰》觀后感:法律與人情《晚秋》觀后感:晚秋里別樣的愛情《劍雨》觀后感:如果你愿做江阿生,我便一心當你的曾靜《肖申克的救贖》影評:人物心理分析《我11》影評:一個只能聽說的童年往事《失戀33天》觀后感二《暖春》觀后感(二)